不挂科搜题免费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痔

答案: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因肛管皮下血栓形成及其因炎症刺激所增生的结缔组织而成,俗称痔疮。本病好发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儿童很少发生。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Ⅰ内痔内痔是指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肛门直肠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又称为母痔区,其余部位发生的内痔,均称为子痔。其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病因病机】 内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兼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久蹲、负重远行、便秘努责、妇女生育过多、腹腔癥瘕,致血行不畅,血液瘀积,热与血相搏,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 【诊断要点】 1.便血 是内痔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初起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可表现为手纸带血、滴血、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停止。出血呈间歇性,饮酒、疲劳、过食辛辣食物、便秘等诱因常使症状加重。出血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贫血。 2.脱出 随着痔核增大,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若不及时回纳,可致内痔嵌顿。 3.肛周潮湿、瘙痒痔核反复脱出,肛门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溢于肛门外,故感肛门潮湿;分泌物长期刺激肛周皮肤,易发湿疹,瘙痒不适。 4.疼痛 脱出的内痔发生嵌顿,引起水肿、血栓形成,糜烂坏死,可有剧烈疼痛。 5.便秘 患者常因出血而入为地控制排便,造成习惯性便秘,干燥粪便又极易擦伤痔核表面黏膜而出血,形成恶性循环。 6.指诊检查 可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黏膜隆起,肛门镜下可见齿线上黏膜隆起,呈暗紫色或深红色。内痔的分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时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要用手还纳。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多伴有感染、水肿、糜烂和坏死,疼痛剧烈。 【类证鉴别】 1.直肠息肉 多见于儿童,脱出息肉一般为单个,头圆而有长蒂,表面光滑,质较痔核稍硬,活动度大,容易出血,但多无射血、滴血现象。 2.肛乳头肥大 呈锥形或鼓槌状,灰白色,表面为上皮,一般无便血,常有疼痛或肛门坠胀,过度肥大者便后可脱出肛门外。 3.脱肛 直肠黏膜或直肠环状脱出,有螺旋状皱折,表面光滑,无静脉曲张,一般不出血,脱出后有黏液分泌。 4.直肠癌 多见于中老年人,粪便中混有脓血、黏液、腐臭的分泌物,便意频数,里急后重,晚期大便变细。指检常可触及菜花状肿物或凹凸不平的溃疡,质地坚硬,不能推动,触之易出血。 5.下消化道出血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大肠血管瘤、憩室病、家族性息肉病等常有不同程度的便血,需做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才能鉴别。 6.肛裂 便鲜血,量较少,肛门疼痛剧烈,呈周期性,多伴有便秘,局部检查可见6点或12点处肛管有梭形裂口。 【辨证论治】 (一)内治 适用于Ⅰ、Ⅱ期内痔,或内痔嵌顿有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或内痔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宜手术治疗者。 1.风热肠燥证主症: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病机概要:风者善行而数变,而且多夹热,热伤肠络,血不循经,下溢则便血。因风而引起的便血,其色鲜红,出血急暴,呈喷射状,多见于内痔实证。治法:清热凉血祛风。代表方剂:凉血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生地、当归、地榆、槐角、黄连、天花粉、生甘草、升麻、赤芍、枳壳、黄芩、荆芥等。2.湿热下注证主症: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病机概要: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湿自内生,湿与热结,致肛门部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热迫血络而发内痔出血。治法:清热利湿止血。代表方剂:脏连丸加减。常用药物:黄连、槐角、猪大肠、地榆炭、仙鹤草等。 3.气滞血瘀证主症: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病机概要:风湿燥热下注蕴结大肠,气血瘀滞不通。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代表方剂:止痛如神汤加减。常用药物:当归、黄柏、桃仁、槟榔、苍术、秦艽、防风、泽泻、大黄等。 4.脾虚气陷证主症: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还纳,便血色鲜或淡。病机概要:脾虚失摄,中气下陷,则见内痔脱出不纳,兼见便血色鲜或淡。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甘草、当归等。 (二)外治 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嵌顿肿痛等。 1.熏洗法以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用毛巾蘸药液做湿热敷,具有活血止痛、收敛消肿等作用,常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等。2.外敷法将药物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祛腐生肌等作用。应根据不同症状选用油膏、散剂,如消痔膏、五倍子散等。3.塞药法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内,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如痔疮栓。4.枯痔法即以药物如枯痔散、灰皂散敷于Ⅱ、Ⅲ期能脱出肛外的内痔痔核的表面,具有强腐蚀作用,能使痔核干枯坏死,达到痔核脱落痊愈的目的。此法目前已少采用。 (三)其他疗法 1.插药疗法(枯痔钉疗法)适应证:各期内痔及混合痔的内痔部分。禁忌证:各种急性疾病,严重的慢性疾病,肛门直肠急性炎症,腹泻,恶性肿瘤,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方法:术前嘱患者排空大便或灌肠1次。然后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门,术者左手中、食两指在患者肛缘处按压向外牵拉,使内痔暴露固定于肛外,做痔表面消毒。右手拇、食指捏住枯痔钉的尾端,距齿线上0.3~0.5cm处,沿肠壁纵轴成25°~35°方向旋转插入痔核中心,深约1cm,以不插入肌层为度。插钉多少视痔核大小而定,一般每痔1次插4~6根,间距0.3~0.5cm。剪去多余的药钉,但应使钉外露1mm,才能保持固定和防止插口出血。药钉插毕后,即将痔核推回肛门内,同时塞入黄连膏,约7天左右痔核萎缩脱落。注意事项:①插钉不要重叠,深浅要适当,过深可引起括约肌坏死、感染、疼痛,太浅则药钉易脱落引起插口出血。②先插小的痔核,后插大的痔核。若有出血者,可先在出血点插钉一根即可止血。③一次插钉数量不超过20根。2.注射疗法适应证:Ⅰ、Ⅱ、Ⅲ期内痔,内痔兼有贫血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禁忌证:外痔、内痔伴肛门周围急、慢性炎症或腹泻;内痔伴有严重肺结核或高血压、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和临产期孕妇。常用药物:5%~10%石炭酸甘油、5%鱼肝油酸钠、4%~6%明矾液、消痔灵(硬化萎缩剂)、枯痔液、新六号枯痔注射液(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