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历史上谁最先提出与孟子相悖的理论,人性本恶?
答案:
荀子荀子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9《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10《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1《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1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